>> 融媒体阵地 | >> 科普少年 |
小小盐粒真神奇 帮助冰块到“北极” 科学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 武义县城不少文体店里 试管、温度计卖断货 | ||||||||
|
||||||||
“爸爸,爸爸,我的实验成功啦……”朵朵同学给远在南京工作的爸爸打电话报喜:“这个实验好有趣,我做了三次才成功,太高兴了。” 小可同学正在做实验,妹妹走过来说:“哇,哥哥厉害,哥哥会造冰块。我也要玩。” 刚刚结束的中秋小长假,上海新纪元武义双语学校三年级同学都做了一项特殊的作业——如何让水结冰。也许你会说,让水结冰So easy,冰箱里几个小时就搞定。但是,限定一个条件,那就是在常温下,不在冰箱里,还要在几分钟内完成,也许你就没辙了吧。 新教材提前让孩子认识冰 今年的三年级是科学新教材的第一批使用对象。新教材的编排与以往的2001版科教版教材差别很大,很多知识点前移了。比如水的三态变化原本是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学习的,新教材则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的内容。这对于孩子来说,理解上带来了更大的挑战。 《水结冰了》是第三课的内容,是要让学生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0℃,水的温度下降到0℃时,开始结冰,水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。水在结冰过程中,温度保持不变,要向周围放出热量。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,这样的抽象概念还是比较难理解的。在本课教学中,“水在什么时候开始结冰”是一个重点,而“保持0℃不变”是个难点。 2017版发行的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,要倡导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,学会选择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。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。科学探究不仅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,还能获得自信,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。但现状是,真正让探究落地的学校并不多。 学生回家钻研“人造冰” 中秋小长假,武义双语学校的三年级学生家庭里就上演了一幕幕“人造冰”大赛。看了老师在课堂上的演示,很多同学一放学回家,就往厨房里钻。先在冷冻室里冻好小碎冰。几个小时后,取出碎冰放在桌子上的烧杯或小盆子里。冰里放上一根装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水的试管,在试管里外各放一支温度计。 外面这根温度计很快下降,接近于0℃,里面那根下降得较慢,但是外面这根始终降不到0℃以下。 假如,就这样实验,试管里的水永远不可能结冰。那怎么办呢?告诉你一个个小秘密,往碎冰里加一些食盐。这下,立马出现了神奇的一幕。碎冰里的温度计又开始直线下降,已经低于温度计的最低刻度了,最低的估计降到-20℃都有。小小盐粒真神奇,帮助冰块到“北极”,真是不可思议。 几分钟过后,试管里的温度计就降到0℃左右,开始出现结冰。之后一直保持这个温度,直到试管里的水全部结冰,才开始往下降。这时候,可以通过握住温度计上端,把试管一并提上来,彻底证明了在常温下也能完成水结冰的实验。 小小盐粒为什么如此神奇?原来,冰块里加了食盐可以加速冰的融化,形成低于0℃的低温环境。这个低温环境要向试管里的水吸收热量,因而水被吸收热量后,热量减少,温度下降,降低到0℃的凝固点就开始结冰。碎冰里融化的水,虽然是0℃以下,但是加了盐后凝固点就变低了很多,很难再结冰了。 文体店试管卖脱销 这个实验在武义到底有多么火爆,记者打听了当地一些大型文体用品店,试管、烧杯、温度计等早已卖脱销。买不到的同学只好“就地取材”,用家里的小菜盆、粗吸管代用。 多位同学表示,这次结冰实验是自己第一次做“标准化”实验,非常有纪念意义。三(3)班有个同学说温度始终降不到0℃,发图向老师求救。老师一看温度计就笑了。原来妈妈给孩子的温度计是体温计,最低刻度是35℃。 另外,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。有的同学在水结冰实验前,在试管外用记号笔做了个水位线的记号。结冰后发现冰块的高度超过了记号。有同学试管还裂了,这直观地说明了,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的科学道理,也对冬天自来水管被“冻裂”的原因有了理性的认识。 武义县双语学校的副校长巩美英认为:这项水结冰作业很有意义,理论联系实际,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,也为孩子们打开了学习科学的大门。 本报记者 任文林 |
||||||||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| ||||||||